摘要:
主磁場場強為7特斯拉(7T)及以上的磁共振儀被稱為超高場磁共振儀,而更高的場強可以帶來更高的信噪比。信噪比的提高可以用于在相同時間內提高圖像分辨率,也可以用來減少掃描時間。超高場的優勢在腦成像中尤其明顯。超高磁場對研究認知,特別一些精細腦核團有重要意義。在磁共振結構像中,圖像分辨率越高、圖像對比度越強,就可以更清晰地識別神經系統的細微結構。例如,超高場帶來的更高的信噪比使獲取高分辨率的脊柱成像變得可能。此外,來自德國馬德堡的科學家已經在7T磁共振儀上采集到了分辨率為250微米的高清結構像。同時,在神經科學的應用中,7T磁共振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功能性磁共振影像(fMRI)中,血氧濃度相依對比(BOLD)也隨場強的增強而增強。因此fMRI在7T上的信噪比提升比結構像更高,也使高時間、空間分辨率fMRI在各種神經科學問題中的應用中實現。7T上的高清大腦皮層功能影像(laminar fMRI)可以更好的讓我們了解腦功能在空間中的分布,而更高信噪比的靜息態功能性影像(resting state fMRI)也可以使我們獲取更密、更可靠的功能連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網絡。
然而,7T磁共振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射頻場(B1)的不均勻性。這是由于射頻波的波長隨著場強的提高而減小,從而在人體組織內部產生干涉。因此,在7T腦成像中經常出現“中間亮,周圍暗”的情況,從而給定量分析和精確診斷帶來難度。我目前的課題(并行激發技術,pTx)就是為了解決超高場磁共振這一大難題。pTx通過在不同的激發線圈元件中采用不同的射頻波形從而實現均勻的到B1場。
報告者簡介:
童延,牛津大學博士生。2016年以榮譽學生的身份(全校前3%)畢業于美國德州A&M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并獲得Magna Cum Laude稱號(拉丁文學位榮譽極優等)。本科期間在瑞士洛桑大學醫院(CHUV)、韓國國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和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影像中心參與研究工作。從2016年10月開始在牛津大學的博士研究,導師為國際醫學磁共振學會(ISMRM)前主席、醫學磁共振雜志(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總主編Peter Jezzard教授。目前課題方向為:超高場磁共振、射頻脈沖設計、并行激發技術(pTx)。